曾經的CBD? 尖東的盛與衰 海港城的崛起

hkmalls
Feb 17, 2023

hkmalls 已登陸Patreon https://www.patreon.com/hkmalls

政府政策一改再改,啟德還未成為CBD,其環保捷運系統已經胎死腹中。而部分商業用地,亦已改劃為住宅用途或簡約公屋。

而在四十年前的香港,當時港英政府亦要面對中環及灣仔一帶商業樓面供應緊張,而急需規劃另一個商貿區,當時政府的新CBD選址就是尖沙咀東部。

從今天「馬後砲」來看,尖東的規劃的確有一些中環的影子,例如用作休憩用地的皇后像廣場及遮打花園,在尖東一樣可以找到市政局百週年紀念花園。

翻查當年建築業導報的報導,當年信和為區內大地主,在1977年到1979年間大舉購入尖東地皮多達七塊,明顯在尖東壓重注。其中以幸福中心的地皮最貴,達兩億六千萬元。

而當時政府的規劃,除了商廈及酒店外,亦曾經規劃展覽中心及由政府營運的公共多層停車場,不過最終都未有落實。

到八十年代初,社會對香港前途問題感到憂慮,發展商的取態都漸趨審慎。

信和作為區內的大地主,除了大家所熟悉的尖沙咀中心及帝國中心外,信和亦曾經發展海洋廣場(即現今永安廣場)、信和廣場(即現今明輝中心)、好時中心、世界中心(即現今幸福中心)及南洋中心等,但已悉數拆售或全棟出售。

信和僅保留尖沙咀中心及帝國中心,作總部自用。從當年的設計圖中,更可見帝國中心曾經有漏斗形樓梯設計,不過最終有否落實,則無從考究。

時至今日,在連接尖沙咀中心和帝國中心之間的行人天橋,仍可找到當年建設的行人輸送帶,其長度比當年海洋廊的行人輸送帶短得多,至今亦已經停用。

尖東多年來僅以夜總會及聖誕裝飾吸引市民,卻始終未能成為另一個CBD。筆者相信有數個原因。

第一是交通問題。尖沙咀的公共交通,傳統上集中在尖沙咀碼頭及舊尖沙咀火車站一帶。

1975年,尖沙咀火車站拆卸並搬遷到現今紅磡站的位置,並易名為九龍車站。而地鐵尖沙咀站,則於1979年啟用。

不過,無論是九龍車站還是尖沙咀站,距離尖東都有若干距離。尖東缺乏交通配套設施,似乎一早就為尖東的沒落埋下伏線。

第二是規劃問題。整個尖沙咀東部雖然規劃成商業樓面,但礙於啟德舊機場的航道高度限制,商業大廈的高度受到限制,樓高不可多於二十層。

尖東大廈的高度限制,令一線租客卻步,卻造就了二三線商業發展的空間,亦即是九十年代流行的夜總會、私人會所和卡啦OK,亦是尖東最光輝的歲月。

尖東的商業樓面難登大雅之堂,加上原本規劃作展覽中心的用地,最終都改為商廈及酒店用途(即現今華懋廣場及千禧新世界酒店),尖東與商貿的距離越來越遠。

第三個原因,是廣東道的崛起。在八十年代,廣東道的大地主九倉,除了在廣東道發展商業項目外,亦曾經興建服務式住宅仙桃閣、品蘭閣、秀棠閣、桂芝閣及班桃閣。

五座服務式住宅的半球型設計,設計獨特,務求將海景户的數量最大化。不過,這五座大廈僅落成十年,便在1991年分階段清拆,重建成現今的港威大廈第一至三及五至六座,其中僅在第三座部分樓層保留作服務式住宅用途。

雖然這些服務式住宅十分短命及造成浪費,但九倉果斷在海港城建設新式甲級商廈,成功吸引租户進駐。

八十年代初落成的尖東商廈,其格局及樓底追不上需求,進一步令尖東邊緣化。

時至今日,尖東的高度限制,隨著機場搬遷至赤鱲角後,已不復存在。尖東最高的大廈,多年來都是僅僅28層高的康宏廣場,直到2018年,樓高66層的K11 Atelier 落成後才取代。

不過,K11 Atelier 的發展商新世界,在市場推廣上鮮有稱之為尖東,改以Victoria Dockside所取代,相信也是想淡化尖東形象。

沒有了高度限制的尖東,被後起之秀如鰂魚涌、九龍灣及觀塘所取代,最終亦未能成為商貿區。

在夜總會沒落後,尖東反而多了一份恬靜,成為鬧市中的另類綠洲。除了不少消閒和跑步人士外,甚至成為不少新人結婚拍照的地方,亦不失為一件好事。

(更多海港城的故事,請參閱舊文章)

--

--

hkmalls

遊香港 逛大小商場 🇭🇰 Patreon @hkmalls